试论乡村医学
开展乡村医学研究是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提升农民健康水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任务。研究团队在明确乡村医学研究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现状,以乡村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通过“建体系、搭平台、理机制、强队伍”等方式,开展乡村卫生政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基层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为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提供支撑。
建国75年我国农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用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约六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看病问题,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建国初期到新时代新阶段,农村、农业、农民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贫困治理视野下文化扶贫建设的多源流梳理
本文系统梳理了了我国文化扶贫建设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分析了文化扶贫建设的理论源流是马克思反贫困学说,阐发了文化扶贫建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养分,探讨了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扶贫建设相关理论,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力量。
基于LDA模型的乡村医学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导向研判
目的:探究1990-2023年我国乡村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主题与热点。方法:以1990-2023年中国知网有关乡村医学教育有关的709篇文献为研究对象,以标题和摘要为文档语料,通过一致性指标和pyLDAvis可视化建模结果确定最佳主题个数,采用LDA主题模型实现主题聚类,并通过主题强度和阈值确定研究热点。结果:基于LDA主题模型研究发现1990-2023年乡村医学教育领域研究主题有4大类,分别是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乡村振兴与高职医学生培养、农村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热点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和农村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结论:4大类主题间分类清晰,代表我国乡村医学教育领域研究的方向;目前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农村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主题关注较多,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医科和人工智能普及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和继续医学教育将会迎来新的挑战。
延安时期卫生运动与政治现代化转型:对《解放日报》卫生报道的考查
抗战时期,边区卫生运动的群众性社会动员成为其显著特征和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从政治现代化转型角度看,群众动员在乡村社会的深入性和影响力,推动卫生成为一种新的公共利益在基层社会被广泛传导、识别和认可,形成的社会秩序准则和行为标准,塑造了农民个体政治观念、情感倾向和行为选择。农民个体接受民主政治训练,增强政治意识观念,加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支持和情感纽带。卫生运动在社会治理功能之外,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延安时期卫生运动背后的政治属性功能揭示了,近代中国卫生知识传播及其背后的政治意志、社会动员和意识形态变迁,构成近代中国国家建构中的重要因素。
延安时期边区基层卫生工作举措及历史评价
陕甘宁边区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模范以及新中国的雏形,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医药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抗战的胜利。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人民的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延安时期边区政府为了满足发展地方卫生、应对战时需求和服务国家抗战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工作:诸如,创建边区卫生体系、提出卫生工作方针、加大卫生宣传教育、注重妇幼卫生健康等。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延安时期边区基层卫生建设进行探究,有助于深化地方医疗卫生研究成果、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并能以史为鉴,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今的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
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家庭妇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对贫困地区妇女实施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效果,总结贫困家庭妇女掌握急救知识、技能的重要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参加职业培训班的318名贫困家庭妇女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培训前后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用现场考核的方法评价培训前后急救技能掌握情况。结果:贫困家庭妇女培训后急救知识知晓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00),急救技术操作合格率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00)。结论:对贫困家庭妇女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显著,不仅有助于提升贫困家庭妇女再就业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加她们的自救和他救信心,因此需要建立长期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