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患冲突性话语中的身份建构研究
本文以语用身份论及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选取急诊科医患冲突性对话为分析语料,探讨了医患双方在冲突性话语情境下如何动态地建构与调整各自的身份,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构建过程所受的语境制约因素。结果发现,在急诊科医患冲突性话语中,医生建构了医学专家者、阐释者、同伴者、同情者、威胁者、质疑者身份,患方建构了请求者、挑战者、顺从者、质疑者身份。双方身份的建构与调整是顺应物理语境下冲突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语境下交际双方的情感表达和面子需求,以及社交语境下的权势关系和文化规范的结果。本文从语用身份的视角出发,揭示医患冲突性话语的互动特征,有助于医患审视和优化自己的言语行为,促进医患间的有效沟通和关系和谐。
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的产生、分类与特点概述
社会科学普及成果产生于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实践中,与社会科学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按照科普的内容、渠道等不同方式分类,本文按照成果的形式分为科普作品和科普活动,其中科普作品分为科普著作、科普文章、普及读物、咨询服务或调研报告、多媒体类,科普活动分为讲座、展览、培训、竞赛 / 活动、咨询 / 讲解。社会科学普及成果具有科学性、普及性、时效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
地方院校基于《社会医学》MOOC 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在“人工智能 + 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地方院校 MOOC 建设和使用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本研究通过分析《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学银在线平台建设《社会医学》MOOC 课程,搭建“准备 - 在线 - 课堂”三大学习模块,设计“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建立过程性考核方式,以期帮助学生树立“大卫生观”,提高“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感,提升教学效果,并为建设同类课程提供方法依据和实践参考。
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之——运动康复篇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超过 50% 肿瘤死亡归因于可改变危险因素,久坐不动是其中之一。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8 ~ 10 年随访研究数据显示,规律运动者和体力活动水平较高者,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下降 26% ~ 6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21% ~ 45%。肿瘤确诊后开始参加规律运动,全因死亡率下降 41%,复发率降低 21%。那么运动对于预防癌症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进行合理运动?本文就运动对肿瘤的预防、治疗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解答。
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之——肝癌
肝癌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到 2040 年,全球肝癌确诊及死亡人数将较 2020 年增加 55% 以上。如何预防和治疗肝癌?本文对此进行了科学普及。